卫滨区解放路街道怡园社区紧扣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这一关键重点,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统筹党员代表、楼栋长、网格员、志愿者、文明帮扶单位、商圈企业等多元力量,织密织牢基层治理组织网络,在服务居民、赋能商圈的过程中实现双向共赢。
党建发力,引领创新治理模式。结合片组邻“三长制”,建立“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联动体系,创新打造“党建+网格+志愿”融合治理模式,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个楼栋、每户家庭。同时,以社区党委为“联动轴心”,通过“党群共建、单位共建、社企共建”三维发力,依托“需求、资源、项目”三项清单及双向服务机制,积极吸纳辖区内单位参与党建联建,让党建引领成为社区发展的“强引擎”。
平台协商,团结凝聚治理合力。为破解治理中存在的“多头管、协同难”问题,社区搭建了“6+2”协商会议平台,推动“社区、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开发商、商业运营商”六方常态化会商,同时积极联动相关职能部门、街道业务条线“听哨报到”,形成问题共商、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治理合力。针对居民“停车难”问题,通过多方协商议事,成功新增停车位120余个,有效缓解辖区停车压力,切实解决居民出行困扰。
居民自治,推动破解治理难点。怡园社区下辖姜庄小区、怡园小区等多个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环境卫生差、楼道杂物堆积、充电设施不足等问题。社区党委搭建“巷心”议事会自治平台,建立“收集意见—归类整理—定期会商—跟踪督办—定点反馈”运作机制。一方面,通过议事会向居民宣传城乡低保、临时救助、医疗保险等惠民政策,现场为居民答疑解惑,确保政策红利直达群众、精准落地;另一方面,将居民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纳入议事清单,逐一协商、制订方案、对账解决,推动老旧小区逐步焕发新活力。
紧跟辖区特点,创新治理路径
细化服务,全力推动优化营商环境。针对平原路南商圈企业集中、服务需求多样的特点,社区创新服务模式,精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全方位提升商圈服务效能。组建由“社区工作者、党建指导员、警务室协管员、报到党员、志愿者骨干”5类人员构成的“楼宇管家”队伍,实现每栋楼宇“一人联系、全岗通办”,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事务代办、矛盾调解等一站式服务,当好企业发展的“店小二”和“知心人”。积极联动区税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人社局等部门,组建“蒲公英”楼宇税收服务青年突击队、“萤火虫”楼宇志愿服务队、“楼小二”惠企服务专员队伍,推行“一人带一支团队、每周进楼服务一小时”工作机制,提供个性化咨询和业务办理服务,有效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米”。
多维关心,构建新就业群体服务体系。怡园社区商圈内日常外卖小哥、快递员穿梭频繁,“吃饭难、休息难、充电难”等问题较为突出。社区党委精准对接新就业群体日常需求,通过“党费补一点、街道配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方式,累计筹集资金26万元,高标准建成70平方米的“暖心驿站”。推出“来家第一站”服务前台,为新就业群体发放包含生活用品的“暖新包”。开发“暖新家”小程序,同步设立“我的微心愿”留言墙,畅通需求反馈渠道。联动辖区“小个专”商户、新华医院等单位,定期提供免费理发、血糖检测等服务,精准解决新就业群体实际困难。挂牌成立流动党员服务站,深入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找”活动,切实让新就业群体中的流动党员“流而有家”,感受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坚持群众导向,做优便民服务
推动解决“一老一幼”照护难题。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着力打造“15分钟关怀圈”,让民生服务触手可及,全方位保障“一老一幼”群体的生活需求。助老方面,社区巧妙利用辖区空置房屋,通过“9·9公益日”等活动募集资金,将其改造成“怡园睦邻”食堂。采用“免收房费、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结合高龄老人、低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保障系统,为老年人提供营养、美味、放心的助老餐,2025年5月至今已惠及居民1000余人次。助小方面,针对青少年成长需求,整合高校大学生、社区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打造“七彩课堂”品牌活动,定期联合市第二十二中学对辖区内的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咨询、文化辅导等系列服务,全方位为未成年人成长保驾护航。
持续关心关爱特殊群体。为切实保障困难家庭、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生活需求,社区党委牵头成立“怡缕暖阳”爱心服务队,68名社区志愿者定期走访慰问特殊群体,深入了解生活困难,精准提供剪发理发、代买代送、免费体检等帮扶服务。春节期间联合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水利局等文明单位为困难党员、困难居民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让特殊群体切实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